判断
深圳电镀水处理设备的沉淀系统是否正常工作,核心是观察 “泥水分离效果”—— 即沉淀池能否将反应生成的重金属污泥、悬浮物有效分离,确保出水清澈(SS≤30mg/L)且污泥顺利排出。可通过外观观察、参数监测、性能验证三个维度综合判断,具体方法如下:

一、外观观察:直观判断泥水分离状态(每日巡检必看)
沉淀系统的异常往往先通过 “视觉信号” 体现,重点观察以下 4 个部位:
1. 沉淀池表面(水面状态)
正常状态:
水面平静,无明显悬浮物;出水堰(沉淀池末端的挡水沿)水流均匀,无 “翻水花” 或 “局部浑浊”;水面无浮泥(或仅有少量零散浮泥,可手动清理)。
异常信号:
水面有大量细小悬浮物漂浮(像 “雾状”):说明污泥颗粒太小(未形成大絮凝体),可能是混凝剂投加不足或反应池搅拌不均(需检查加药泵和搅拌器);
水面有大块浮泥(黑色或灰褐色,呈絮状):可能是污泥在池内停留时间过长(超过 24 小时),厌氧发酵产生气体(如甲烷)将污泥托出水面(需缩短排泥周期,增加排泥次数);
出水堰处水流不均匀,局部翻涌浑浊:可能是进水流量过大(超过沉淀池设计负荷),或进水口布水不均(冲击池底污泥,导致翻泥)。
2. 池体内部(斜管 / 斜板或池底)
正常状态(需定期打开观察孔查看):
斜管 / 斜板表面干净,无大量污泥附着(允许有少量薄泥,反冲洗可去除);池底污泥分布均匀,厚度不超过 30cm(通过池底观察孔或标尺测量)。
异常信号:
斜管 / 斜板间隙被污泥堵塞(表面覆盖厚泥,甚至粘连成块):会导致沉淀面积减少,泥水分离效果下降(需立即停止运行,用高压水反冲或酸洗清理);
池底污泥堆积过厚(超过 50cm):会占用沉淀池有效容积,缩短实际停留时间(正常停留时间需≥1.5 小时),导致部分污泥未来得及沉淀就随出水排出(需立即开启排泥阀,延长排泥时间)。
3. 出水槽(最终出水)
正常状态:出水清澈透明,无肉眼可见颗粒;用烧杯接水静置 5 分钟,底部无沉淀。
异常信号:
出水轻微浑浊(呈淡灰色):可能是沉淀池排泥不及时,或过滤设备(如砂滤罐)滤料堵塞(需先排泥,再检查过滤设备压差);
出水有明显颗粒或絮状物:说明沉淀池严重失效(如斜板坍塌、进水冲击过大),需紧急停机检修(同时将出水切换至应急池,避免超标排放)。
4. 排泥管(污泥排出状态)
正常状态:排泥时污泥呈浓稠糊状(含水率约 95%-97%),无明显清水(若有少量清水属正常,因排泥末期会带出部分上层水)。
异常信号:
排泥管出水稀(像 “泥水”):可能是排泥时间过早(污泥未充分浓缩),或池底污泥已被抽空(需调整排泥周期,延长污泥在池内的浓缩时间);
排泥管堵塞(无污泥排出):可能是污泥板结(长期未排泥)或管道内有异物(需用高压水冲洗,或拆开管路疏通)。
二、参数监测:用数据验证运行状态(结合仪器)
外观观察仅能判断明显异常,精准判断需结合 “在线监测数据” 和 “实验室检测”:
1. 关键运行参数(实时监测)
进水流量:稳定在设计值的 ±10% 以内(用流量计监测)—— 流量波动过大会导致水流速度变化,破坏沉淀稳定(如突然增大→水流冲刷池底污泥);
水力负荷:沉淀池表面水力负荷(进水流量 ÷ 沉淀池表面积)需≤设计值(如斜管沉淀池通常≤2.0m³/(m²・h)),超过则说明负荷过高,易出水浑浊;
排泥周期与时长:记录每次排泥的间隔(如 8 小时一次)和时长(如 10 分钟),若排泥后出水仍浑浊,需缩短周期(如改为 6 小时一次)或延长时长(如 15 分钟)。
2. 出水水质检测(实验室数据)
SS(悬浮物):核心指标,正常应≤30mg/L(排放标准要求);若超过 50mg/L,说明沉淀系统失效(需排查斜管堵塞、排泥不及时等问题);
重金属浓度:若沉淀后重金属仍超标(如总镍>0.1mg/L),除了加药问题,也可能是沉淀效果差(污泥未分离,随出水带出)—— 可检测出水的 “重金属形态”(若以颗粒态为主,说明沉淀系统需优化);
污泥浓度(MLSS):取沉淀池底污泥检测,正常应≥10g/L(浓度过低说明絮凝效果差,需增加混凝剂投加量)。
三、对比与追溯:通过历史数据发现趋势
沉淀系统的异常往往是 “渐变” 而非 “突发”,需对比历史运行数据:
横向对比:同一时间段,不同运行条件下的效果(如加药泵正常时 VS 轻微堵塞时的出水 SS),找出参数变化与效果的关联;
纵向对比:近 3 个月的出水 SS、排泥频率、药耗数据,若 SS 逐渐升高且排泥频率增加,可能是斜管 / 斜板老化(如表面光滑度下降,污泥易附着)或池体结构损坏(如池壁渗漏导致水流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