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反应池是
深圳电镀水处理设备中预处理或主体处理阶段的核心设施,主要用于调节废水的 pH 值,或通过化学反应使废水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酸 / 碱)转化为易于去除的形态。以下从功能作用、结构设计、工作原理、关键参数及运行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

一、中和反应池的核心功能
电镀废水常因酸洗、镀液泄漏等呈现强酸性(pH<2)或强碱性(pH>12),且含有重金属离子(如 Cr³⁺、Ni²⁺),中和反应池的核心作用包括:
pH 值调节:将废水 pH 值调整至后续工艺所需范围(如化学沉淀法需将 pH 调至 8-10,使重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初步污染物去除: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去除废水中的游离酸、碱,同时为重金属离子的化学沉淀创造条件(如酸性废水中投加碱后,OH⁻与重金属离子结合生成沉淀)。
水质均化:通过搅拌使废水与药剂充分混合,避免局部 pH 值波动,确保后续处理稳定。
二、结构设计与分类
中和反应池的结构需根据废水性质(酸 / 碱性、污染物浓度)和处理规模设计,常见分类及结构特点如下:
1. 按反应阶段分类(多格串联设计)
为提高反应效率,中和反应池通常分多格(3-4 格)串联运行,每格功能不同:
di一格(混合格):投加中和药剂(酸 / 碱),通过搅拌快速混合,初步调节 pH 值(如将强酸性废水从 pH=1 调至 pH=4-5)。
第二格(反应格):继续投加药剂,精确调节 pH 至目标值(如 pH=8-9),同时投加絮凝剂(如 PAC),使重金属离子形成微小沉淀颗粒。
第三格(絮凝格):投加助凝剂(如 PAM),通过慢速搅拌使微小颗粒凝聚成大絮体,便于后续沉淀池分离。
(可选)第四格(缓冲格):若水质波动大,可增设缓冲格,稳定出水 pH 值和絮体状态。
2. 按搅拌方式分类
机械搅拌式:池内安装搅拌桨(如桨式、涡轮式),通过电机驱动搅拌,适用于中、小水量(<500 吨 / 天),混合均匀性较好,但能耗较高。
曝气搅拌式:通过底部曝气装置(如穿孔管、曝气盘)通入压缩空气,利用气泡上升带动水流混合,适用于大水量(>1000 吨 / 天),同时可增加水中溶解氧(利于后续生化处理),但需配套空压机,对 pH 调节精度略低。
水力搅拌式:利用水流自身动能(如进水喷射、导流板)实现混合,适用于简单场景(如低浓度酸碱废水),成本低但混合效果较差。
3. 按池体形状分类
矩形池:结构简单,便于多格串联设计,适合场地规则的车间,应用最广泛。
圆形池:水流死角少,搅拌效率高,适用于曝气搅拌式设计,但占地面积较大。
三、工作原理
中和反应池的核心是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和化学沉淀反应实现水质调节,以处理酸性含重金属废水为例:
中和酸:H⁺ + OH⁻ → H₂O(降低废水酸度);
沉淀重金属:Mⁿ⁺ + nOH⁻ → M (OH)ₙ↓(如 Ni²⁺ + 2OH⁻ → Ni (OH)₂↓,Cr³⁺ + 3OH⁻ → Cr (OH)₃↓)。
混合反应:通过搅拌使药剂与废水充分接触,确保反应完全,避免局部 pH 过高 / 过低(如局部碱性过强可能导致沉淀溶解)。
絮体形成:投加絮凝剂(PAC)后,其水解产生的胶体吸附微小沉淀颗粒,形成较大絮体;助凝剂(PAM)进一步桥联絮体,使其快速沉降。
四、关键设计参数
池体容积:根据废水处理量和停留时间计算,通常停留时间为 30-60 分钟(酸性废水因反应较慢,可延长至 60-90 分钟)。
计算公式:有效容积 = 设计水量(m³/h)× 停留时间(h)。
pH 控制范围:
若后续为化学沉淀法除重金属,出水 pH 需控制在 8-10(不同重金属最佳 pH 不同:如 Cu²⁺为 8.5-9.5,Zn²⁺为 8-9);
若后续为生化处理,需调至中性(pH=6-9)。
搅拌强度:
机械搅拌:搅拌桨叶线速度 1.0-1.5m/s(混合格可略高,絮凝格需低,避免打碎絮体);
曝气搅拌:曝气量 0.5-1.0m³/(m²・h)(按池底面积计算)。
药剂投加量:根据废水酸 / 碱度计算,需预留 10%-20% 的过量系数(避免因水质波动导致 pH 不达标)。
例:处理 1 吨 pH=2 的酸性废水(假设主要成分为 H₂SO₄),需投加氢氧化钠约 8-10kg(理论值基础上增加余量)。
五、配套设备与系统
药剂投加系统:
药剂储罐(如氢氧化钠溶液罐、硫酸罐):材质需防腐(塑料、玻璃钢或不锈钢);
计量泵(如隔膜计量泵):精确控制药剂投加量,可通过 pH 在线监测仪联动调节(自动投加);
管路系统:耐酸碱材质(如 PVC、PPR),避免腐蚀泄漏。
监测与控制系统:
pH 在线监测仪:实时监测每格池的 pH 值,数据传输至 PLC 控制柜;
液位计:防止池体溢水或空转;
自动控制系统:根据 pH 值反馈调节计量泵频率,实现全自动调节(如 pH 低于目标值时增加碱投加量)。
搅拌设备:机械搅拌器(含电机、减速器、桨叶)或曝气系统(空压机、曝气管道)。
六、运行注意事项
分质处理:含氰废水、含铬废水需单独中和(如含氰废水需在碱性条件下破氰,pH 需控制在 10-11),避免与其他废水混合导致反应干扰。
药剂选择:
酸性废水中和:优先选氢氧化钙(成本低,但易产生钙盐沉淀,需定期清理),或氢氧化钠(溶解快、无残渣,适合精密调节);
碱性废水中和:常用硫酸(酸性强、成本低)或盐酸(腐蚀性略低,但需防 Cl⁻过量影响后续处理)。
防止沉淀堵塞:重金属沉淀或钙盐可能附着在池壁、搅拌桨上,需定期冲洗(每周 1-2 次),必要时设置排泥口(池底坡度 1%-2%,便于排泥)。
应急处理:配备应急药剂储罐和手动投加装置,避免自动系统故障导致 pH 失控;设置溢流管道,连接事故池,防止废水外溢。
定期校准:pH 传感器需每周校准(用标准缓冲液),确保监测精度;计量泵定期校验流量,避免药剂投加偏差。
七、应用场景
中和反应池是电镀水处理的 “必经环节”,具体应用包括:
含酸废水(如酸洗、镀前处理废水)的 pH 调节;
含碱废水(如镀镍、镀铬后的清洗废水)的中和;
重金属废水化学沉淀前的 pH 预处理(为沉淀反应创造最佳条件);
综合废水的初步均质化(减少后续工艺冲击负荷)。
合理设计和运行中和反应池,可显著提高后续处理效率(如沉淀池的固液分离效果),降低药剂消耗,是保障电镀废水达标处理的关键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