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深圳反渗透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一些操作或认知误区可能导致设备性能下降、寿命缩短甚至故障。以下是常见误区及解析,帮助用户正确使用设备:

一、预处理环节的忽视
1. 未重视原水水质监测
误区:认为反渗透膜可直接处理各类水质,忽略原水硬度、浊度、余氯等指标。
后果:
钙镁离子超标易导致膜表面结垢,降低产水量;
余氯会氧化膜元件,造成不可逆损伤。
正确做法:
定期检测原水 SDI(污染指数)、余氯、硬度等,根据水质配置预处理系统(如石英砂过滤、活性炭吸附、软化器)。
2. 预处理设备维护不足
误区:滤芯、滤料长期不更换,认为 “还能出水就不用换”。
后果:预处理失效导致大颗粒杂质进入膜元件,划伤膜表面或堵塞流道。
正确做法:
按厂家建议周期更换滤芯(通常 3-6 个月),活性炭每年更换 1 次,定期反洗砂滤器。
二、运行参数设置与操作错误
1. 盲目提高运行压力
误区:为增加产水量而随意调高高压泵压力。
后果:
膜元件过度拉伸导致脱盐层破损,脱盐率骤降;
高压下浓水侧盐分浓度升高,加剧结垢风险。
正确做法:
按设计压力运行(通常 1.0-1.5MPa),产水量不足时优先检查膜污染或预处理效率。
2. 忽视浓水排放控制
误区:为节约水源减少浓水排放量,提高 “回收率”。
后果:浓水侧盐分浓度过高,形成碳酸钙、硫酸钡等沉淀,堵塞膜元件。
正确做法:
控制回收率在 75% 以下(根据膜型号调整),确保浓水流量不低于设计值,避免 “浓差极化”。
3. 频繁启停设备
误区:随用随开,忽视启停冲击对膜的影响。
后果:水流瞬间冲击导致膜元件机械损伤,频繁压差波动加速膜老化。
正确做法:
每天启停不超过 3 次,启停时缓慢调节阀门(耗时≥1 分钟),配置自动冲洗程序(停机前冲洗 3-5 分钟)。
三、膜元件维护与清洗误区
1. 清洗时机判断错误
误区:等到产水量下降 50% 以上才清洗,或凭经验定期清洗。
后果:膜污染加重,清洗难度增加,甚至需要更换膜元件。
正确做法:
当产水量下降 15%、脱盐率下降 5% 或压差升高 15% 时,立即进行化学清洗。
2. 清洗药剂选择不当
误区:使用强酸强碱或非专用药剂清洗,认为 “浓度越高效果越好”。
后果:膜材质被腐蚀,脱盐层破坏,永久丧失过滤性能。
正确做法:
根据污染类型选择药剂:
无机结垢(钙镁):柠檬酸溶液(pH=3-4);
有机物 / 胶体:氢氧化钠 + 次氯酸钠(pH=10-11);
严格控制药剂浓度和温度(通常 25-35℃),清洗时间不超过 1 小时。
3. 膜元件储存不当
误区:长期停机时直接闲置,不做保护处理。
后果:膜表面滋生微生物,干燥导致膜元件收缩破裂。
正确做法:
停机超过 3 天时,用 1% 亚硫酸氢钠溶液充满膜壳,关闭进出口阀门,定期检查药液 pH(≤3 时更换)。
四、监测与管理疏漏
1. 忽视运行数据记录
误区:不记录产水量、压力、电导率等数据,无法及时发现异常。
后果:故障积累到严重程度才被发现,维修成本增加。
正确做法:
每日记录运行参数,绘制趋势图,对比设计值分析偏差(如产水电导率突然升高可能是膜泄漏)。
2. 忽略仪表校准
误区:认为压力表、电导率仪无需校准,数据 “差不多就行”。
后果:参数误判导致操作失误(如实际压力过高未察觉)。
正确做法:
每年至少校准 1 次仪表,使用标准溶液验证电导率仪精度。
五、其他常见误区
误用不合格配件:使用非原厂高压泵、阀门或连接件,耐压不足导致泄漏或爆炸风险。
忽视环境温度影响:冬季未保温,水温低于 5℃时强行运行,产水量大幅下降且膜易冻裂。
私自改造系统:擅自拆除浓水调节阀、取消冲洗程序,破坏设备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