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反渗透设备在短期停用(如数天至 1 个月)或长期停用(如 1 个月以上)时,若保护不当,会导致 RO 膜因污染、氧化、生物滋生或干化而损坏,大幅缩短使用寿命。因此,需根据停用时间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核心原则是保持膜的湿润状态、抑制微生物生长、防止化学腐蚀。以下是具体操作方法:

一、短期停用(≤1 个月)的保护措施
短期停用多因设备检修、生产间隙等,保护重点是维持膜系统的湿润和抑菌环境,避免频繁启停导致的冲击。
停机前的预处理
先对设备进行一次完整的正常冲洗:运行设备 10~15 分钟,排出浓水和产水中的残留污染物,确保膜表面洁净。
若原水水质较差(如高浊度、高有机物),建议额外进行轻度化学清洗(用 0.1%~0.2% 的柠檬酸溶液循环 30 分钟,去除可能的水垢前驱物)。
充满保护液并密封系统
配置抑菌保护液:常用 0.5%~1% 的亚硫酸氢钠(NaHSO₃)溶液(pH 值 5.5~6.5),或专用 RO 膜保护剂(含缓释杀菌剂)。亚硫酸氢钠既能抑制微生物生长,又能防止膜元件氧化(中和残留氯)。
停机后,通过设备的冲洗管路将保护液注入 RO 膜系统(包括膜壳、管路),确保所有膜元件被完全充满(排空气体),关闭所有进出口阀门,形成密封环境(避免空气进入导致膜干化)。
定期检查与补充
每 3~5 天检查一次系统压力(保持 0.1~0.2MPa 的微压,防止外界空气渗入),若压力下降,需补充保护液并重新加压。
观察保护液状态:若出现浑浊、异味,说明已滋生微生物,需排空旧液,重新配置新鲜保护液注入。
二、长期停用(>1 个月)的保护措施
长期停用(如季节性停产、设备闲置)时,膜系统面临更严重的微生物污染和膜干化风险,需采取更严格的深度保护措施。
彻底清洗膜系统
先进行物理冲洗:用产水或预处理水冲洗膜系统 30 分钟,去除表面松散污染物。
针对污染类型进行化学清洗:
若有结垢(钙、镁盐):用 1%~2% 柠檬酸溶液(pH3.0~4.0)循环清洗 60 分钟,温度控制在 20~30℃,溶解水垢。
若有有机物或胶体污染:用 0.1%~0.2% 的 NaOH 溶液(pH11.0~12.0)循环清洗 60 分钟,去除油脂、有机物。
若有微生物污染:用 0.2% 的过氧化氢或专用膜杀菌剂(如异噻唑啉酮)循环清洗 30 分钟,杀灭细菌、藻类。
清洗后用产水冲洗至产水 pH 值中性(6.5~7.5),确保无化学残留。
注入高浓度保护液并严格密封
配置高浓度抑菌保护液:推荐 2%~3% 的亚硫酸氢钠溶液(pH5.5~6.5),或含 1% 甲醛(需注意环保要求)的溶液(甲醛抑菌效果更强,但具有毒性,操作需防护)。
将保护液完全充满膜系统(包括压力容器、管路、阀门),彻底排尽空气(可通过松开膜壳排气阀放气),关闭所有阀门,确保系统完全密封(可在管路接口处缠绕密封带)。
环境控制与定期维护
储存环境:膜系统需置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防止藻类滋生),环境温度控制在 5~35℃(低于 0℃会冻裂膜元件,高于 35℃加速保护液失效)。
定期检查:每 2~4 周打开阀门检查保护液状态,若发现液位下降、浑浊或 pH 值偏离(<5.0 或>7.0),需排空旧液,重新清洗并注入新鲜保护液。
若设备安装在室外,需做好防冻措施(如冬季加装保温层,或在保护液中添加防冻液 —— 需确认与膜兼容)。
三、重启前的恢复操作
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停用,重启设备前必须进行以下操作,避免保护液残留污染产水或损坏设备:
排放保护液:打开浓水阀和产水阀,彻底排空系统内的保护液(至少排放 5~10 分钟)。
冲洗膜系统:用预处理水或产水冲洗 RO 膜系统 30~60 分钟,直至产水 pH 值恢复正常(6.5~7.5),且检测不到亚硫酸氢钠等保护剂残留(可用试纸或检测仪确认)。
低负荷启动:首次运行时,降低高压泵压力至正常工作压力的 50%,运行 10 分钟后逐步恢复至正常压力,观察产水量、电导率等参数是否正常,确保膜性能未受影响。
四、特殊情况的额外保护
膜干化应急处理:若因操作失误导致膜元件干化(表面发白、变硬),切勿直接用水冲洗,需先将膜元件浸泡在纯水中 24 小时(缓慢吸水,避免膜结构损坏),再进行化学清洗和保护,干化严重的膜可能已失效,需更换。
含氯原水的特殊处理:若原水中有余氯(>0.1mg/L),停用前必须确保膜系统内无氯残留(可通过活性炭过滤器充分吸附),否则氯会氧化膜材料,导致不可逆损伤。